|
|||||
|
|||||
|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跨越國界的守望相助,始終是凝聚人心的紐帶、傳遞溫暖的橋梁。 “十四五”期間,中國電建深耕海外能源市場,踐行央企擔當,用一次次緊急馳援、一場場暖心善舉,讓一座座海外電站成為照亮當?shù)氐哪茉礃屑~,更化作守護民生的溫暖港灣。 災難無情人有情,患難時刻見初心。當緬甸強震突如其來撕裂大地,家園損毀、同胞受困的消息傳來,電建海投緬甸項目在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指導下,立刻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迅速展開。 從物資籌措到通道搶通,從人員集結(jié)到分工部署,項目團隊以央企特有的執(zhí)行力高效推進,僅用36小時便架起一條穿越廢墟的“生命通道”。這不僅是救援物資的輸送線,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紙面走向現(xiàn)實的溫暖見證。 1500立方米救援木方,為臨時安置點筑牢安全屏障;3000升飲用水,浸潤災區(qū)群眾干涸的心田;2000份熱食,在寒夜中暖透無數(shù)顫抖的身軀……在緊張有序的物資集散中心,中緬員工并肩作戰(zhàn)、通宵達旦,仔細清點每一套救援工器具、打包每一件應急物資。當醫(yī)療救援隊抵達災區(qū)內(nèi)比都時,所有籌備妥當?shù)奈镔Y第一時間完成移交,為搶險救災贏得了關(guān)鍵時間。 救援不止于物資,更在于全程同行的堅守。項目特意安排專用皮卡車、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與翻譯,全程跟隨醫(yī)療救援隊深入震中一線。緬籍司機童林的家鄉(xiāng)就在重災區(qū),當他駕車穿梭在滿目瘡痍的村落時,黝黑的臉上滿是汗水與堅毅,“中國兄弟送來的不只是木方和水,更是我們活下去的希望!”這句樸實的話語,道盡了災區(qū)群眾對中國央企的感激之情,更定格了中緬民心相通的動人瞬間。 震后的馳援是責任的緊急彰顯,那么日常的幫扶便是溫暖的長久浸潤。在印尼明古魯省Teluk Sepang村,每當齋月來臨,整潔的村道上總會響起歡快的多赫手鼓聲,村民們身著盛裝跳起傳統(tǒng)塔布舞,夾道歡迎來自中國電建明古魯項目的“中國親人”。 當明古魯項目團隊了解到Teluk Sepang村仍有不少群眾生活困難、需靠救濟度日時,立刻籌劃“齋月善行 傳遞關(guān)愛”公益活動,精心籌備的生活必需品送到困難群眾手中,沉甸甸的物資背后,是中國央企對當?shù)孛裆纳钋嘘P(guān)切。 “感謝中國電建!你們不僅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yè)難題,更帶動了整片區(qū)域的經(jīng)濟發(fā)展!”RISMA清真寺負責人Ahmad接過慰問品時,言語間滿是真摯謝意。他承諾將帶領(lǐng)村民一如既往支持項目建設(shè),這份雙向的信任與認可,正是央企海外履責最珍貴的回報。 從困難村莊的齋月慰問,到孤兒院的愛心捐助,再到學校的公益幫扶,由中印尼員工組成的志愿幫扶隊足跡遍布項目周邊,將“共建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播撒在明古魯?shù)耐恋厣稀_@份堅持也收獲了權(quán)威認可——2022年10月,由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與中國商會共同編譯的《印度尼西亞中資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特意收錄了明古魯項目的幫扶故事,為中資企業(yè)海外履責樹立了典范。 從緬甸震區(qū)的36小時緊急馳援,到印尼齋月的常年溫情守護;從救援現(xiàn)場的并肩作戰(zhàn),到民生一線的持續(xù)投入,中國電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建共贏共享”的初心使命。一座座電站點亮的是光明,一項項善舉凝聚的是民心,這份跨越國界的責任與擔當,終將成為絲路友誼最堅實的基石。 |
|||||
|
【打印】
【關(guān)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