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引江補漢工程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后續水源的關鍵工程,輸水隧洞長約194.2公里,隧洞等效洞徑10.2米,需穿越斷層破碎帶、巖溶發育區等復雜地質,綜合難度居國內引調水隧洞之首。 水電六局承建土建施工及金結機電安裝3標,全長20.37千米,包括輸水隧洞、豎井、檢修交通洞及岔洞施工,應用的國產最大直徑敞開式硬巖掘進機——“江漢新石器號”集智能掘進、圍巖信息采集、巖渣智能識別、數字鉆機、超前探測系統等多項智能化技術于一體,是真正大塊頭有大“智慧”。 揚帆啟程:開啟隧洞智能掘進新紀元 2024年11月22日,“江漢新石器號”TBM歷經大量的模擬試驗和技術創新,在湖南長沙順利下線驗收。經過繁雜的運輸工作,“江漢新石器號”于2024年12月底陸續運抵位于湖北??登G山深處的引江補漢項目施工現場。 為了保障安裝進度,項目部組織成立綜合工區專門負責TBM的安裝,下設兩個班組,24小時連續作業進行組裝。刀盤作為TBM的核心部件,其組裝精度直接影響到TBM的破巖能力和掘進效率。項目部采用先進的測量儀器和工藝,確保刀具的間距、角度和高度符合設計要求。同時還對刀盤的驅動系統進行了多次調試,確保刀盤能夠平穩、高效地運轉。 在精心組織、科學調度下,項目部創新采用“無導向槽步進技術”,突破傳統導向槽限制,僅用13天就完成了主機安裝,42天即完成全機組裝,創造了同級別TBM組裝效率新紀錄。 2025年3月15日10時18分,湖北??登G山深處,隨著一聲令下,“江漢新石器號”緩緩啟動,巨大的刀盤開始旋轉,TBM所到之處,堅硬的巖石被迅速破碎,渣石通過出渣系統被源源不斷地運出洞外。LED大屏實時顯示掘進數據,現場掌聲雷動?!敖瓭h新石器號”歷經長達15個月的監造、運輸、組裝,終于在荊山深處揚帆啟航。 超前警報:地質異常啟動超前灌漿 “江漢新石器號”創新采用沉浸式智掘系統。這一創新技術實現了TBM前方地質狀況實時可視化、掘進路線精準自主導航、掘進姿態智能自動糾偏、掘進與換步過程自動化銜接,開創了TBM智能化作業的新紀元。承載著無數人期盼的“江漢新石器號”如一艘劈波斬浪的巨輪,一路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然而,強巖爆、大斷裂、高外水壓力、超硬巖等復雜地質條件,在掘進過程中,讓“江漢新石器號”屢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戰。 2025年5月8日,TBM掘進馬上突破200米,掘進進入關鍵階段。這時,TBM超前鉆探傳來警報,前方地質結構出現異常,推測存在溶蝕結構,極有可能發生突涌水。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情,項目部根據超前鉆探的數據,當機立斷停止掘進作業,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技術人員對超前鉆探數據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智能化的手段研判溶蝕結構的范圍和水量,制定了周密詳細的超前灌漿方案。時間就是生命,在這場與潛在危險的賽跑中,施工人員爭分奪秒,僅僅用時5天,就高效完成了超前灌漿工作,成功對前方水量進行了封堵,避免了設備受到損害,提前為后續TBM的掘進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消除了涌水隱患,TBM一路順暢前行,項目部優化刀盤與盾體偏心、雙速減速機及盾體減磨設計,增加護盾卡機預警及評估系統等功能,在2025年6月創下最高日進尺18.2米、最高月進尺360米的好成績。 精準預判:提前準備妥善化解難題 2025年6月28日,TBM掘進挺進700米大關,TBM智能掘進系統再次發出預判,隧洞掘進即將遭遇長達132米的Ⅳ類圍巖,巖體完整性差,圍巖破碎。在這種地質條件下掘進,極易發生大面積掉塊和局部塌方,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項目部提前做好準備,除采用常規的“型鋼拱架+鋼筋排+鋼筋網+錨桿+噴射混凝土”系統支護體系外,進一步采取了加強拱架連接強度、加密網片、施作副拱等結構補強措施,并對塌腔進行封閉回填處理。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經過15天的科學處置,TBM最終安全穿越該高風險區段,日均掘進效率較同類地質條件提升23%。 每一次化險為夷都是技術創新的契機,歷經155個晝夜的攻堅,掘進里程正式突破1000米!正以日均8米的速度向下一里程碑挺進。“江漢新石器號”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掘進任務,為實現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兩大國之重器隔空“牽手”貢獻力量。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