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晨曦初露,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楊萬鄉的山脊線上,數萬塊湛藍色光伏板如鎧甲般鋪展成海。當第一縷陽光穿透云層,這些沉默的“能量收集者”便開始發出潺潺綠電、璀璨城市鄉村,在中越邊境勾勒出一幅現代科技與自然生態共舞的宏偉畫卷。這座由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中廣核新能源董干150兆瓦光伏電站,正以澎湃的綠色動能,讓曾經被戰火洗禮的邊陲荒山,蛻變為云貴高原上的普惠民生的綠色明珠。 破局:在紅土地上種下希望 項目位于中越邊境的楊萬鄉,3725畝荒山跨越600至1200米的高程落差,地形復雜如迷宮。項目團隊進場之初,面對的不僅是連綿陰雨與毒蛇出沒的叢林,更有當地少數民族村民的種種疑慮——這片土地曾因歷史戰火原因留下創傷,如何讓綠色工程成為精品工程并惠及民生,成為擺在項目班子面前的難題。 項目團隊集思廣益、因地制宜,主動與村委會共建“民族團結示范崗”,為當地彝族、苗族群眾提供勞動崗位,優先雇傭當地村民1000余名;在工地設立“雙語安全課堂”,用壯語、苗語講解施工規范,甚至把光伏板清洗維護技術納入職業技能培訓。漸漸地,村民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一位苗族老人動情地說:“以前這里曾經只有炮聲,現在聽到是建設光伏電站的機器轟鳴,但我們的心更踏實了?!?/p>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項目部創新推出“三同”工作法: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同樂、同策同力。當技術員小李幫村民王阿婆修好漏雨的屋頂,當工程師老張帶著孩子們第一次看到光伏板發電的神奇,信任的種子便在紅土地上生根發芽。 攻堅:匠心破解“四重門” 天險:滇東南的雨季長達半年,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常阻斷山路。項目部創新采用“階梯式施工法”提高施工效率:雨季前搶建排水溝,雨季中利用無人機巡檢,雨季后集中攻堅。工程師老楊帶領團隊在泥濘中開辟出12公里施工便道,被村民稱為“云端上的生命線”。這條蜿蜒在山腰的便道,不僅保障了工程進度,更成為村民們運送山貨的致富路。 地縛:光伏支架需在巖石層上打孔,傳統工藝效率低下。技術團隊聯合設計院優化方案,將引孔深度增加2米,用塊石回填技術解決沉降難題。這項創新不僅縮短工期30天,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認證。當第一塊光伏板穩穩立在山巔時,老工匠們用苗家米酒,感謝蒼天對新技術的接納。 人荒:當地青壯年多外出務工,項目部推出"候鳥式用工"模式:農閑時招募村民參與組件安裝,農忙時輸送技術工種外出支援。這種靈活機制既保障施工,又讓村民年均增收2.4萬元。彝族婦女李阿姨算著賬:“在家門口打工,既能照顧老人孩子,一年還能存兩萬多,比外面打工強多了。” 物流:針對邊境運輸難題,項目部建立“三級倉儲體系”:在昆明設總倉,文山設中轉倉,工地設移動倉。通過GPS追蹤系統,將設備運輸損耗率從行業平均的8%降至0.5%。當第一輛滿載光伏組件的貨車駛入工地時,司機老王感慨:“跑了二十多年山路,第一次見這么科學的調度?!?/p> 鑄魂:黨旗飄揚在施工一線 項目部紅色驛站墻上,“黨員責任區”地圖格外醒目。5個攻堅小組由黨員牽頭,每人負責15兆瓦施工區域。老周帶領的技術組連續45天駐守現場,解決圖紙誤差問題;老簡負責的安全組開展應急演練23次,實現施工零事故目標。 最感人的故事發生在2024年春節:為搶抓晴好天氣,項目部發起“百日會戰”,項目全體黨員主動放棄休假參加會戰。大年初三,炊事班將年夜飯送到工地,工人們圍坐在光伏板下,就著山風吃餃子。那一刻,湛藍色的光伏陣列在月光下閃爍,宛如星辰降臨人間。黨員老王在日記里寫道:“這里的每一塊光伏板,都記下了我們的名字和誓言?!?/p> 綻放:綠電點亮邊疆夢 當光伏電站全容量并網發電瞬間,集制室里爆發出一陣陣歡呼。這個總投資12.6億元的項目,不僅每年可輸送1.97億千瓦時清潔電力,相當于節約標準煤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萬噸,深遠影響在更項目之外: 經濟振興:采購當地砂石超千萬元,帶動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增收,小販張大姐的米粉攤從3張桌子發展到8張。 教育提升:設立“中廣核獎學金”,資助30名邊境學子完成學業,考上大學的苗族姑娘小楊說:“我要學新能源專業,學成歸來建設家鄉”。 生態修復:光伏板下種植喜陰中藥材,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藥”的立體生態,村民經濟作物產量翻了兩番。 國防鞏固:與邊防部隊共建“綠色哨所”,光伏電力為5個邊防連隊的用電提供了可靠保障,當地邊防的陳連長說:“以前偏遠地段靠柴油發電機,現在24小時不斷電。” 站在中越邊境觀景臺遠眺,光伏陣列與越南青山相望。曾經,這里因地理位置敏感而發展受限;如今,綠色能源成為連接兩國經濟發展的紐帶。正如項目碑文所刻:“每一度電都是和平的誓言,每一塊光伏板都是發展的橋梁?!碑斚﹃枮楣夥嚵绣兩辖疬厱r,邊陲小城正以全新的姿態,邁向充滿希望的綠色未來。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