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0月10日,《中國水利報》在第四版以《碧水穿山惠民生——探訪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隧洞施工一線》為題報道了水電十四局參建的引江補漢工程建設情況。 文中寫道,湖北群山之間,一條跨越山河的“水脈”正在“破壁生長”。作為南水北調后續水源工程,引江補漢工程主體幾乎藏在地下,隧洞占比超過99%,是工程的絕對核心——正是這條地下通道,將成為連通長江與漢江的關鍵輸水載體。 可這樣一條超長隧洞,如何在復雜地質中穩穩挖通、高效推進?帶著疑問,記者來到了引江補漢工程8標施工現場,TBM(硬巖掘進機)正全力開挖該標段11.67公里長的隧洞,機器轟鳴穿透巖層。 這臺靈活的“地下穿山甲”,是全線唯一一臺雙模式硬巖掘進機,自2025年7月29日始發。它能“讀懂”地質的語言,面對復雜地質自有“應對智慧”——軟巖區段切換土壓平衡盾構模式,以內部正壓穩穩托住巖層;硬巖地帶啟動單護盾TBM模式,79把刀具如鋼齒般啃噬堅硬巖面,從容應對工程“高地應力、高水壓、高巖石強度、斷層多、地下水多、軟巖多”等多重挑戰。 “全線10臺TBM,全是中國制造!”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補漢工程土建8標項目部TBM負責人龍亮語氣里充滿自豪。這組國產重器,恰好滿足引江補漢工程“大埋深、長線路、大洞徑”的需求,堪稱“量身定制”。 地下施工絕非坦途,每一厘米的推進都需要耐心與細致。為摸清地層“脾氣”,項目部始終遵循“逢掘必探”理念,每掘進50米就要停下開展超前地質鉆探,精準掌握前方地質情況,每10天左右開倉更換磨損刀具。“更換的刀具有專門的修理流程,更換鋼圈、軸承后循環使用,這樣既節省成本,又綠色環保。”龍亮解釋道。 安全,始終是工程推進的“底線準則”。TBM10的土壓平衡盾構模式能化解多數卡機風險,施工人員身上的定位信標更讓人安心翻倍——通過閘機進入隧道后,數字孿生系統實時追蹤位置、統計人數,一旦滯留立刻預警。 從地下轉到地面,引江補漢數字孿生智能建造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正用科技守護工程。與隧洞內的轟鳴不同,這里只能聽到鍵盤的敲擊聲和設備的輕響。巨大的顯示屏上,所有工作面實時在線,施工畫面一目了然:在這里能看到地下的一舉一動,真正實現了“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局”把“被動監督”變成了“主動監控”。屏幕旁,數字沙盤清晰展示群山脈絡、隧洞走向;后臺的分布式云服務器搭載國產CPU(中央處理器),8套虛擬機高效運轉,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體系提供算力支撐。從北斗定位監控設備運行,到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監測高邊坡穩定,再到洞內超前地質預報,17項監測內容實時在線。 走進綜合加工廠,一場“智慧競速”正在上演。鋼筋在數控剪切、彎曲中心等生產線上有序流轉,智能機器人精準作業,以前5分鐘才能彎好一根鋼筋,現在40秒就能完成加工,電阻焊熔接的鋼筋網片均勻得像一個模子刻的。 廠內配備的“5線8機”自動化生產線涵蓋生產全流程,這座全線首個自動化鋼筋廠,不斷向“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的目標邁進,早已成為其他標段改造的“樣板”。 “建工程,更要護好生態。”水電十四局引江補漢工程土建8標項目部總工程師何一林的話透露著對綠水青山的敬畏。隧洞開鑿的渣土變廢為寶,用作后續沿線防汛備料;危廢間鎖住污染物,廢污水經一體化處理設備實現100%達標排放與回收利用;洞口邊坡覆上植被生態混凝土,揚塵噪聲監測設備實時“站崗”……每一項措施都在守護山河本色,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 如今,掘進機的刀具仍在與巖層交鋒,管片在隧洞內不斷穩穩拼合,引江補漢工程的“地下通道”正一點點向大山深處延伸。在南水北調的征程上,這不僅是一條輸水動脈,更是國產裝備、智能建造與生態理念共舞的和諧詩篇——待他日一泓清水穿山嶺,必將帶著山河的期許,開啟南北水脈交融的新篇章。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