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前不久,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發布了“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名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榜。 這份榮譽背后,凝結了無數建設者的汗水與智慧,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水電四局”)勘測設計研究院團隊便是其中的中堅力量。他們以67載的堅守與創新,扛起“精度守護者”的重任,為大國工程立起“標尺”。 把測量誤差降到最低 在中國水電四局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展柜中,一本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油印教材引人注目,其牛皮紙封面已磨出毛邊。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水利水電建設領域人才匱乏,團隊早期技術骨干就自發辦夜校培養人才。”中國水電四局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團隊帶頭人喬世雄說,“夜校沒有現成的教材,老專家們就白天跑工地測數據,晚上在煤油燈下編教材?!?/p> 這本珍貴的教材旁放著一臺老式卡西歐計算器。1994年,剛從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畢業的喬世雄進入測量隊,使用的第一個“高端”設備就是這臺計算器。 “那時,計算機還不普及,復雜的測繪數據全靠這臺計算器處理?!眴淌佬壅f。后來,團隊引入計算機,為了掌握編程技巧,他把說明書翻得卷了邊,白天跟著老師傅跑現場學實操,晚上就在辦公室對著計算機反復調試代碼程序。 這種攻堅克難的精神,成為團隊最鮮明的標簽。從龍羊峽水電站到南水北調工程,從京滬高鐵到寶蘭客運專線……他們參與了200多個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數十個國家重點交通基礎設施的測繪工作,嚴格把控每個建設細節。 最讓喬世雄難忘的,莫過于白鶴灘水電站的測繪任務。白鶴灘水電站擁有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每臺機組的轉子直徑超過16米,重量達2100噸。 “零點幾毫米的誤差,都能導致機組安裝失敗,甚至造成質量事故?!眴淌佬壅f。 為了達到高精度要求,團隊成員在40攝氏度的廠房里連續奮戰了2個多月。他們每天背著數十斤重的測量儀器往返于各個測量點,反復校準數據,最終建成機組安裝專用控制網,將測量誤差控制在0.2毫米以內。 這份對精度的極致追求也守護著飛馳的高鐵。在寶蘭客運專線的建設過程中,團隊承擔了關鍵路段的軌面精調工作?!案哞F以350公里的時速運行,乘客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主要取決于軌面的平順性?!睍r任該項目負責人、團隊成員宋勝登說。 為了完成任務,團隊采用“三維激光掃描+實時動態監測”技術,沿線布設了200多個控制點。冬季的西北高原寒風刺骨,儀器顯示屏常常結上冰霜,大家哈氣暖化屏幕,用凍得通紅的手操作設備。正是這份堅守,讓寶蘭客運專線的軌面平順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西北高鐵網絡中的標桿工程。 “沒有極致的精度,就沒有大國工程的質量?!眴淌佬壅f。 用先進技術賦能測繪 喬世雄至今記得自己剛參加工作時,老師傅們展示的絕活。在一處懸崖邊的測量作業中,由于地勢陡峭,年輕的工程師無法完成測繪。而帶隊的老工程師伸出右臂,拇指豎起,眼睛瞇成一條線,對著懸崖方向瞄了幾眼說:“開口線就在那里,誤差不會超過半米?!焙蠼洔y量驗證,結果與老工程師的判斷完全一致。 隨著現代工程發展,傳統測繪手段的局限性逐漸凸顯。這支團隊站在技術創新的前沿,用科技賦能測繪工作。 1976年的龍羊峽水電站建設工程,成為團隊技術創新的起點。當時,水電站的高邊坡測繪是世界性難題。團隊經過研究,大膽引入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為了驗證技術的可行性,團隊成員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中,每天背著幾十斤重的攝影設備往返于邊坡上下。經過連續一個月的數據采集,他們終于實現了高邊坡地形的精準測繪。 上世紀80年代,在福建水口水電站建設期間,近景攝影測量技術雖已經普及,但數據處理仍依賴人工,效率低下。團隊的技術人員迎難而上,編寫計算機程序,使影像處理、數據計算等工作實現半自動化處理?!澳菚r的計算機運算速度遠不如現在,處理少量數據就需要幾個小時。”當時參與項目的團隊老工程師榮燮陽說,為了提升工作效率,團隊成員三班倒,24小時不間斷調試程序,最終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半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 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中,團隊的技術實力得到展現?!叭龒{工程規模宏大,參與建設單位眾多,如果測量基準不統一,工程銜接肯定會出問題。”喬世雄說,團隊負責建設三峽工程統一測量基準。為了確保基準的精準性,技術人員背著沉重的測量儀器,在高山峽谷徒步數十公里布設控制點。他們用整整半年時間,完成了200多個控制點的布設與測量工作。 為年輕人搭建成長階梯 團隊中有位十分清瘦的“鐵娘子”,她就是李開華。 2013年,剛加入團隊的李開華,主動請纓奔赴正在建設中的白鶴灘水電站?!拔覍W的是測繪專業,白鶴灘水電站是世界上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站之一,這里有最廣闊的舞臺?!彼f。 初到工地,艱苦的環境給了李開華一個下馬威。金沙江峽谷夏季悶熱潮濕,氣溫常超過40攝氏度;冬季寒風刺骨,洗臉水放在室外很快就結上冰。 比環境更具挑戰的是繁重的工作。“白鶴灘的測繪工作精度要求極高,而且工期緊張?!崩铋_華說,剛到工地時,她看到同事白天頂著烈日背著沉重的儀器走在陡峭的山坡上,晚上還要在辦公室加班加點計算數據,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那時我就想,能不能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工作效率,讓大家少受點苦。”這個想法在李開華心中扎下了根。 隨后,李開華主動向團隊負責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獲得支持。負責人送她到武漢大學進行為期半年的業務培訓,重點學習編程與數字化建模技術。 培訓期間,李開華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技術鉆研上?;氐焦さ睾?,她立刻將所學技術運用到工作中。此后10年,她結合專業知識編寫程序,開發出大壩體型放樣程序、邊坡變形監測App等實用工具。 以前,大壩體型放樣需人工查閱大量圖表,計算過程繁瑣且容易出錯,確定一個放樣點往往要半個小時。而使用李開華開發的程序后,只需輸入基本參數,幾秒鐘就能得出精準結果,準確率達到100%。 李開華的成長,離不開團隊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多年來,團隊通過導師帶徒、開展技能競賽等方式,為年輕人搭建成長階梯。李開華介紹,技能競賽為大家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激發創新活力。 如今,老一輩的堅守與智慧,新一代的創新與活力,在這支團隊中交融共生,讓“精度守護者”的精神薪火相傳,為更多大國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網址鏈接:#小程序://科技日報/VKjqEggu4gU8TxG |
||||
|
【打印】
【關閉】
|
||||
|
|
